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研学旅游一头连着校园和课堂,一头连着自然与社会,近年来受到广大游客特别是青少年的热捧。2023年暑假,“名校研学游”备受瞩目;今年年初,“小砂糖橘”“小冻梨”“小折耳根”频频霸屏出圈,南北冬季研学旅游团“双向奔赴”成为佳话……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不少代表委员就研学旅游健康发展、丰富研学旅游产品等提出建议。
3月13日,新华社受权全文播发《关于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以下简称“发展计划报告”)。“发展计划报告”多处提及文化和旅游内容,明确提出,加强重大公共文化和旅游设施建设,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和高质量发展。
火爆的文旅将在2024年绽放怎样的光彩?我们或许可从今年“两会”的文旅提案中窥知一二。梳理超百份的文旅提案,迈点发现:文化、博物馆、非遗、消费、数字化等词高频出现。
文化旅游是一种古老的特色旅游形式。2500多年前,孔子就阐述过“无文不远”的理念。中国古人游览名山大川,留下传诵后世的名篇佳句,实际就是一种深度的文旅融合。意大利商人、旅行家马可·波罗早在13世纪,游历中国后写下的《马可·波罗游记》,掀起西方历史上第一次“中国热”。文化旅游也让马可·波罗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先行者。
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旅游地理和丰富多样的旅游资源的国家,丰富和极具代表性的资源几乎覆盖了全球的主要地貌,这也提供了各种令人惊叹的旅游目的地,令国内游客可以不出国门便能领略世界旅游风光。国内旅游经济因丰富的旅游资源而拥有巨大的市场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