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文旅融合、主客共享的现代化人民城市_行业资讯_万向娱乐有限公司

建设文旅融合、主客共享的现代化人民城市

发布日期:2025-08-19 分享到:

文旅融合、主客共享是现代化人民城市的鲜明特征。文旅融合与主客共享本质上都是“产业—空间—治理”的多维耦合过程

2025年7月,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时隔10年再次召开,提出要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推动城市结构优化、动能转换、品质提升、绿色转型、文脉赓续、治理增效。从江西滕王阁北扩工程中的慢行系统、智慧停车、灯笼文化墙等精心布置,到吉林长春的新民大街历史文化街区、非遗工坊和口袋公园等,这些城市发展亮点反映出文旅与城市空间的重构成为激发城市活力的新杠杆。

其一,现代化人民城市是文旅融合的城市。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文旅融合是“存量空间”变成“增量价值”的转换器,有助于推动老街区升级为会客厅、工业遗址转变为演艺场、公共服务体系升级为共享体验系统。

文化塑造城市的灵魂,构筑市民精神家园;旅游则是城市品质的外溢体现。文旅融合正逐步成为撬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点——旅游带动本地产业链延伸,为城市注入增量投资、创造就业岗位、增加财政收入;这些收益又能反哺公共文化空间的建设、社区微更新的实施与民生服务的提升,进而形成“文旅—产业—民生”的良性循环,促进人民城市可持续发展。

其二,现代化人民城市是主客共享的城市。随着高铁、地铁、网约车等出行方式普及,城市的“使用者”早已超越本地居民范畴,逐步拓展至游客群体。现代化人民城市是面向所有人的开放空间,通过空间叠合、时间错峰与功能混合,使同一套城市基础设施能够服务本地居民与外来游客,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生活空间旅游化、旅游空间生活化使得生活场景与旅游体验无缝交融,城市在“市井烟火气”与“诗和远方”之间自由切换。

文旅融合、主客共享是现代化人民城市的鲜明特征。文旅融合与主客共享本质上都是“产业—空间—治理”的多维耦合过程。在产业层面,文旅深度渗透、相互延伸、融合重组,从相加走向相融;在空间层面,本地生活空间因游客的深度参与而不断增值,街区、公园与菜市场在城市更新中沉淀文化气息;在治理层面,政府、企业、社区、居民、游客等多元主体的互动协作,推动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向着多元化、智能化、精细化方向升级。各地文化场馆既要满足本地居民需求,又要面向游客提供沉浸式体验,出现了许多主客共享、协同治理的创新实践范例。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强调,要以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为目标,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当前,城市发展正迈入存量优化与品质提升的新阶段,文旅融合也将更加深入地融入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之中。它不仅可以释放文化的多重价值、唤起游客的情感共鸣,也重塑了居民的归属感与获得感,在主客共享的日常互动中推动城市实现有机更新与系统优化。面向未来,可以从六个维度推动现代化人民城市发展。

一是以“文旅+科技”推动现代化人民城市创新发展。文旅是科技创新成果应用的重要场景,也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文旅+科技”可以助力现代化人民城市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为此,应全方位引入前沿技术,赋能文旅融合、惠及城市发展;打造沉浸式体验空间,推动“文旅+科技”复合式发展。

二是深化文旅公共服务融合,推动现代化人民城市宜居发展。推动文旅公共服务融合既能增强居民的家园认同,也能强化游客与城市的情感共鸣。为此,应推动公共文化空间的旅游化利用,引入多元文化活动激发旅游公共空间活力,运用文旅融合手段盘活城市存量资源,实现城市宜居与宜游的协调发展。

三是深化文旅空间融合,推动现代化人民城市美丽发展。文旅空间融合可以为城市增添独特魅力。在城市的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之中,文旅可以有更多的美丽邂逅,比如,现代化工厂成为景点、居民小区变为打卡点、湿地公园成为研学课堂、城市绿道化身文化长廊。

四是深化文旅运营融合,推动现代化人民城市韧性发展。文旅流量的瞬时集聚考验着城市管理能力,平峰交错转换对城市韧性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应加强文旅运营融合,提升文旅设施的运营效能,使其能够在平日服务市民、节假日承载游客、非常时刻支持应急。

五是深化文旅资源融合,推动现代化人民城市内涵式发展。文旅资源融合不仅赋予文化传播更广阔的路径,也使旅游更富内涵与底蕴,可以为城市内涵式发展注入新动能。为此,应系统开展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构建文旅资源数据库和图谱体系;推动文旅资源场景化开发、品牌化塑造和系统化传播,促进文旅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六是深化文旅治理融合,推动现代化人民城市可持续发展。文旅融合本质上是产业、空间与人群的复杂互动,应以主客共享为核心理念,创新治理思路,拓展治理范围和边界;整合居民行为和游客消费等多元数据,反哺城市治理决策系统,建设共建共治共享的现代化人民城市治理新格局。